清华大学学生来川实践调研,15人与省委组织部签订选调生就业协议——

  “四川这片土壤怎么样?是否适合自己这颗‘种子’成长?通过这次调研,想必能够更加坚定你们的选择。”在2月9日举行的清华大学学生赴四川实践调研总结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其光听了20名学生畅谈为期一周的调研收获后,如此说道。

  20名学生中,有15名已与省委组织部签订了2015年选调生就业协议。这15名学生是我省面向全国部分知名高校定向选调的急需紧缺专业优秀大学生。截至目前,在1183名通过面试的毕业生中,已有427人与四川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中清华大学27人。

  新形式

  “就业前的探路很有必要”

  没来过四川,没去过乡镇基层,在这次实践调研前,这些“准”选调生中的大多数人渴望能更深入、更贴近地了解四川。

  出于这样的需求,省委组织部与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合作,以“寒假实践调研”的新形式,向大家展示一个真实而全面的四川。

  “我们分为3个大组,10个小组,深入四川10个市州的区县、乡镇、村社,分别以天府新章、基层新风和震区新貌为主题进行调研。”化工系硕士毕业生何静说,“事实证明,就业前的探路很有必要。”

  通过走访33个县、12个乡镇、9个村、26个企业,与152名干部座谈,调研结出6项专题成果,也让清华学子们发出“四川不再是印象中的西部落后地区,而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西部新星”的感慨。“在天府新区眉山片区的调研,让我对四川发展的新机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环境、政策等各方面来看,眉山和天府新区都充满了活力和潜力。”来自法学系的“准”选调生陈秋池难掩激动。

  而南充等地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也让大家一改对农村的“刻板印象”。在与村镇干部的座谈中,部分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同学对基层治理的现状有了大致了解,产生了“冲在一线,干在基层”的冲劲。

  新想法

  “想到成德绵以外的地方去”

  在四川的7天,大家看清了今后可能会面对的环境、矛盾和问题,部分学子主动提出“想到成都、绵阳、德阳以外不那么发达的城市去”。

  15名“准”选调生中,有11名被成都录用,3名被绵阳录用,1名被眉山录用。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生俞奇彬是绵阳的一员,但调研后他改变了想法。“我是浙江绍兴人,来之前只知道成都和绵阳,通过调研中对其他城市的了解,我想到巴中、广安甚至是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地区去工作,不知道有没有改变志愿的机会?”俞奇彬说。

  与他有一样想法的,是来自新闻学院的王义鹏。“到汶川调研后,发现那边很缺人才。虽然条件艰苦些,工作辛苦些,但三州地区确实是成长发展的好地方,在那里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光和热。”

  “想去成都以外的城市,没有问题,我们一定协调好!其实四川有很多地方比成都好,你们没来过就不知道。”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处长安伟回应,“我们鼓励大家到民族地区或者贫困山区去工作,当地市州和省委组织部都会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记者 安微)

转自《四川日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