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8-14

(清华大学教授 胡显章)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杰姆斯给老罗斯福总统提交一份《备忘录》,指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他提出应当“使用那从知识上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因为“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美政府决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以培养留美预备生。

1911年,清华学堂按照美国的模式开办了,但是,为学堂制定办学方针的中国校长、监督们却另有考虑。在19112月制定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学堂“以培植全才,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这种办学理念,得到曾经为推动清廷变革、增进国力而殚精竭虑的梁启超先生的赞许,他不仅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华学校念书,而且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他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提出:“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191411月他还到清华做以“君子”为题的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他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梁先生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清华校训的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其自传《通往爱智之门》中指出:“‘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前,绝不停止,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对外来侵略决不屈服,对不良势力决不妥协;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志不可夺。‘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在中国,儒、道、释三家彼此相容,这种现象只有中国才有。西方历史有宗教战争,中国则无,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自强不息’是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是兼容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为 ‘中华精神’。”

当今中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华大学为实现中国梦,确立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目标,同样必须自觉植根民族文化沃土,弘扬民族精神和清华精神。值得庆幸的是,清华在建校之初,就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升华着精神境界,形成了明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这些精神与先辈追求的民族精神,与当今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宝贵的一致性,激励着清华人不断完善自我,奉献祖国,并为人类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