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8-7
(本报记者 薛军 幼丽)这是一次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这是一项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
近日,我省面向清华、北大定向招录的14名选调生正式走上各自工作岗位,开始了他们别样的人生。此次面向国内顶尖学府定向招录选调生,是我省首次有计划、成规模地从国内名校引进高素质党政人才,是青海选调生工作和人才引进工作的创新之举。
好儿女志在四方
从2013年底开始,我省启动了面向清华、北大定向招录选调生工作,专门集中工作力量赴京进校,组织开展校园宣讲、座谈等工作,对通过招录环节有意向来青工作的考生,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的方式,介绍情况、解释政策,对部分专程来青实地考察了解情况的考生,热情接待,并向同行的家人、朋友当面做工作,促进考生早作选择早下决心。在清华、北大两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公告、动员、推荐、报名、面试、体检、考察、公示等程序,共有14名清华、北大2014年应届毕业生接受选调来青工作。其中清华大学8名、北京大学6名,男生11名、女生3名,少数民族3名、青海省籍4名,博士3名、硕士10名、本科1名,专业分布包括了文理工科。
“好儿女志在四方。作为清华、北大毕业的优秀学子,你们接受时代召唤和组织挑选,选择了青海、选择了遥远的西部、选择了最需要你们的地方,这是个人选择和祖国需要的高度契合,我相信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将为你们今后的成长增添厚重的底蕴、提供不竭的动力。”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王令浚在和选调生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说。
这14名选调生原计划全部分配到西宁和海东市的基层工作,但徐隆兴、李舒涛、李加东智主动申请到更加艰苦的藏区锻炼,按照申请,他们被分别安排到了玉树、黄南和海北。
李加东智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是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走出的首名藏族政治学博士。从14年前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如今再次回到这片高山厚土,李加东智的心情格外激动:“我来自农村,深深知道农村老百姓生活艰辛不易,现在能够学成归来,为家乡的老百姓做点事情,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舒涛与青海结缘始于三年前,本科毕业的他随支教团来到青海,在湟中一中支教一年。“一年的支教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校长、老师的淳朴善良,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都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西部的教育,尤其是西部农牧区的教育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研究生即将毕业,看到青海向清华、北大学子伸出了“橄榄枝”,李舒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青海,并表示要扎根青海,用自己的青春和专长做“大美青海”的建设者。
人才是发展的基石
选调生工作是由组织部门从高校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党政人才进行后备培养的重要工作。我省选调生工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目前共选调了1200多名选调生在全省各级各类机关工作,是我省基层干部队伍中一支充满活力、素质优良的生力军。
虽然多年来我省加快发展求才若渴,但由于条件相对艰苦、发展相对滞后,在高素质人才竞争中吸引力不强,特别是党政干部队伍较少有名校毕业生进入,对于我省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形成制约。
据清华、北大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批来青工作的选调生总体素质较好,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分布广泛,有多名同学在校期间担任院系学生干部。选调生们纷纷表示,之所以选择来到青海,与青海省领导重视、态度诚恳、工作精细分不开。
在这批选调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省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有关活动,加深选调生对青海省情的了解认识,促进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工作。7月21日至24日,选调生们先后参加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宗教情况介绍、新形势下基层和群众工作方法等专题培训,参观了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湖景区、西路军纪念馆、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了解感受大美青海。
7月24日下午,在省委党校的八角亭会议室,在这个曾经是新中国青海建政初期的省委旧址,省委组织部专门组织召开清华、北大选调生座谈会,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王令浚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殷切地希望选调生珍惜成长机遇,在青海高原历练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多年来,青海省委高度重视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是我省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工作力量不足、干部队伍结构失衡、干部能力素质不能很好适应发展需要等不容忽视的问题。结合省委近期关于抓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 “三基”建设重大部署和干部培养选拔“四项工程”、“昆仑英才”计划等重点工作的实施,亟需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选派年轻干部、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期待并坚信,14名选调生一定能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懈努力,唱响与祖国共奋进、与青海同发展、与时代竞风流的青春凯歌,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西部振兴、无愧于美好青春的光辉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