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望松江,水木清华人文日新,志气昂扬万泉河畔,整装待发。一身征衣何言冷,誓将此身献苍黎。雄壮处,尽豪言壮语,盼扬帆鸣笛。北风烈,雄风亦起,怎敌他黑土春风。待鼎立长白山时,回望紫荆。埋骨何需桑梓地,重温此言新百年。”这是清华大学选调生徐勃写给自己和其他清华选调生的壮行诗,12月19日座谈会,当他声音洪亮读完这首《满江红》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热烈鼓掌,泪湿眼眶。
听完宣讲会 仨清华硕士组团来长调研
1986年出生的徐勃来自清华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生,他的老家在江西上饶。11月20日,吉林选调生清华大学宣讲会结束后,徐勃“撺掇”着同学李洪飞、廖枝飞坐了7个多小时的动车来到吉林长春。
“北京到吉林省长春市,动车只需要7个多小时,而我们选择走向吉林,则经过深思熟虑。”三人穿行在长春的大街小巷,用脚来丈量这里发展的速度。他们是背包客——包里装着对吉林的憧憬,还有对白山松水的期盼。他们来到吉林省博物馆——了解吉林的历史,重温吉林这块黑土地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记住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来到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看到这里雄厚的人文气息。
“长春市规划展览厅外,一位慈爱的老人,很热情的为我们讲述长春的故事。一位体格健壮的东北大哥,引领我们了解吉林,熟悉长春。对于长春这个城市的发展,他和我们说的还真不少。没想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遇到像他们那样的热心人。”徐勃说。2天后,三人匆匆离开这座魅力城市——长春,回到清华园参加吉林省委组织部的面试。
徐勃的志愿: “坚决要求去基层”
“赶上此次吉林选调生的选拔,是吉林省委组织部的魄力和学校的引导给了我们一次难得的机遇。我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徐勃说。在当天报名的时候,有42个省直机关可以选择,徐勃在志愿填报表上什么都没填,而是郑重地写了7个字——“坚决要求去基层”。
“这是我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慎重思考后做出的决定。在清华的2年半中,听史宗恺老师的报告,我至少有15次,是那种很认真的聆听,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我认为,这就是我在清华受到的最深刻教育。他让我听从内心的召唤,在作出选择时,我没有丝毫的犹豫。
“我来自农村,对基层情况比较了解,和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与农民的交往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一直以来,我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社会的建设者。‘从农村来,到农村去,农村需要我,我也需要农村’,这个想法,我从未改变。”“我认为,粮食远比石油更重要,吉林省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战略要地,我愿投身到吉林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具体实施中去,这里的基层大有可为”。
当大多数的清华学生在寻找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徐勃一份工作都没有找过,一份简历都没有投过,一次企业宣讲会都没有去听过,国家公务员考试他也没有考,他用他的时间去学习了吉林省的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用他的脚步去亲身感受了吉林这块土地的热度,他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年迈的父母。
“只因为我很清楚我要做什么。对,我要去基层,去我熟悉的基层,去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去做群众的学生,从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寻找我的价值。”他说。
曾经立志 到基层做一名实干家
徐勃来自农村,直到今天,他的身上依然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坚韧和朴实。“有人问过我,去基层,你不纠结吗?我说,从农村有幸来到清华,有那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没有这个机会。因此,我希望自己的成长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立志考清华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毕业后去基层做一名实干家,坚决要求去基层,这是我自觉的行为。”
徐勃说自己作为清华新百年的第一批毕业生,他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这是史书记告诉我的。作为清华新百年的第一批毕业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地方,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站岗的地方。我们没有资格自我膨胀,我们对社会没有做出半点成绩,我们必须沿着17万清华校友的脚步继续坚韧前行。这是我自己内心告诉我的。”他说。
对物质没要求 只要吃饱饭就行
除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徐勃更有爱人相随。“无论我做什么决定,她都会支持我;无论我去哪里,她都会跟着我。我们的宝宝将会在明年出生,我们将扎根在那里。”徐勃说。
徐勃的爱人是他的同学,来自河北的农村,当时,省委组织部的领导要给徐勃的爱人也找一份工作,被他拒绝了。“这样的事情就不用麻烦组织了,到时候给她找一份简单、轻松一点儿的工作就可以了。我们对物质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吃饱饭就行了。”他说。
“我从本科就是他的同学,他平时的时候就喜欢到处去做调研,去和农民工聊天啊,到工地去做调研啊,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很奇怪,慢慢地就都了解他在做什么。”同学谢永生说。
“我始终在寻找适合我的那一捧土地,为此,我发起并组织过16人去过甘肃调研、发起并组织过18人去重庆调研等等。今天,我满怀感恩的说,感谢吉林省委组织部、感谢学校给我了这一亩三分地,而且是肥沃的黑土地,行胜于言这是清华的风格,所以,我会用行动、用坚持来说明我的选择。”徐勃最后说。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