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去西部?在经历一番思考和纠结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赵江涛最终下定了决心:去!而且要去西部的“西部”———新疆。许多像赵江涛一样的清华学子多年前像一只放飞的风筝,飞到了清华大学;学成后,清华倡导的胸怀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念又似一股劲风,引领他们飞向西部广阔的天空。

       与“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建立基本同步,清华大学开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就业引导的实践探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就业工作,向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输送优秀毕业生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就业引导的意义、目标和工作要求,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清华风格的系统工程。

就业引导让服务祖国的心更闪亮

       芬芳四月,紫荆花开,清芬挺秀,华夏增辉,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

       3月7日上午10时,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一向平静的图书馆气氛有些凝重,安静自习的清华学子们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注视着门口。掌声响处,人人自发起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临图书馆看望大家。吴邦国听取了即将赴新疆工作的学生的汇报后,亲切地勉励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艰苦地区,到新疆接受锻炼,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稳定、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是青年学子都应该学习的好榜样,希望你们在新疆、西藏干出好成绩、作出大贡献。”

       清华大学深知就业引导关乎每一个清华学子的前途与未来,责任重大,故此丝毫不敢懈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站在新百年的起点,清华大学紧紧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以服务于国家发展对人才的战略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为导向,鼓励、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1、就业引导该不该要——合理输送人才是永远的责任

       有人说,就业是市场行为,是“看不见的手”,能够实现人才的最优配置。也有人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定型,无法进行引导。还有人说,社会急剧转型,重点单位和重点发展地区转瞬即变,就业引导无章可循。争议迭起,众说纷纭。看到我国毕业生就业选择中存在的盲区和误区,看到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紧缺,清华大学深知就业引导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深知做好就业工作、为国家重点行业和地区输送优秀毕业生,关系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学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如校党委书记胡和平所言,“能否做好就业工作,能否把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否帮助、引导毕业生选择更能发挥自己特点和才干的职业道路,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是国家、社会和民族赋予清华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就业工作对于人才培养这一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清华大学就业引导工作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认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理念。

   2008年毕业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王晓英,曾是1999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状元。十年磨一剑,在2008年毕业时,她的博士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同时,签约青海大学,与同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的丈夫靳力共赴大西北,夫妻二人表示“决心埋头苦干20年”。她在毕业典礼上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时,质朴地说:“正是清华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督促我选择了毕业后去青海大学任教,走上一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道路。纵使这条路上充满荆棘,我也将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2009年,在工作一年之后,王晓英经公开竞聘,担任了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副主任,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目前除了常规的教学和行政事务外,她还作为主持人顺利申请了自然基金委的项目及其他重要课题,充满激情地开展着她的研究工作。

       2、就业引导该引向何方——赴基层就业成为主流价值观

       在毕业生就业的去向上,清华大学认为,毕业生应当在行业和地域上有更合理的分布,既要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更要服务国家重点行业和地区的需要,加大力度引导毕业生到北京以外的地区就业,尤其以基层和国家重要发展地区作为工作重点。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主动申请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他,头顶国内最高学府的博士光环,却只身来到重庆,来到农村,卷起裤腿下到农田,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打起交道,他就是曾担任重庆江北区五宝镇干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郑懿。

   “你是不是再考虑一下?”在毕业那年郑懿选择到重庆,周围一片反对和质疑声。其时的郑懿已经导师推荐,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达成初步就业协议,薪酬优厚,专业对口,前途不可限量。

   面对劝阻,郑懿没有动摇。“重庆是年轻的直辖市,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好去处,我想去看看。”

   五宝镇干坝村,从高速路下道还有半小时车程。从镇上到村里的几公里公路,还没有修好,车辆通行十分困难。

   郑懿还记得他在镇干部的陪同下到村上履职的那天,送行车辆3次被泥坑“咬住”,几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一个小时……

   郑懿住在村委会提供的宿舍,没有空调、网线、食堂,由于建设施工,经常断水断电……工作方面,郑懿也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土地整治、集中居住、移民项目建设、养老保险、各类检查……以及陌生的农业专业术语、专项制度,让他措手不及。但郑懿坚持了下来。“到这里是来创业的,是吃苦的,不是享福的;是来奉献的,不是来索取的。要通过埋头苦干,科学实干,干出一番事业来!”他始终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跟着其他村干部,走访了全村500多户家庭,协助解决各类矛盾上百件,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小郑”。

   在村委会办公室的一侧,挂有“重庆市江北区干坝农民刺绣专业合作社”牌匾的农房里,六七个村妇正埋头刺绣。合作社骨干、十社村民干秀芳说,通过刺绣,一个月能挣千把块钱,收入比干农活高了两倍多。

   这家合作社能成功建立,第一大功臣不是别人,就是郑懿。

   自郑懿来到干坝村,便开始为村里发展谋出路,想让村子找到产业发展之路。

   在了解到干坝村有刺绣基础之后,他找到任工艺美术学院负责人的校友,帮忙联系到几名技艺娴熟的刺绣老师到干坝村培训。哪想到,当地村民开始并不感兴趣,报名培训者寥寥无几。郑懿就挨家挨户去劝说村民参加。

   在江北区委组织部、区供销社和村委的支持下,郑懿成立了重庆市第一个由选调生创立的农民工艺品合作社。在刺绣成品销售之初,合作社有些亏损。为了不打击村民的积极性,郑懿自掏腰包,补贴了1万多元。

   郑懿还联合其他“村官,建立了江北区第一个村级网站———干坝网,短短两个月,访问量就超过了1万人次。

   半年多过去,合作社经营也上了路。郑懿蛮有信心地说,他们的目标是一年内为干坝村培养一批刺绣能人,掌握设计、制作、包装和销路等主要环节的技术;第二年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具备盈利能力……

   2010年春节,由于回家的道路被大雪封闭,郑懿干脆在干坝村过年,很多老乡都邀请他去作客。郑懿感动地说:“一想到有这么多对我像亲人一样的乡亲,就一点也不寂寞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郑懿正是无数基层清华人的缩影。他们曾经的无悔选择,他们今天的坚定步伐中,融汇着学校百年育人的良苦用心。2007年该校就业指导中心,面向5年内到重点单位及基层就业的近百位年轻校友进行了调研,在问及当初选择的主要原因时,54%的校友认为此种选择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好形式,能够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有半数的校友认为清华毕业生应该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贡献。调研结果表明,该校的就业引导对很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祖国至上、人民为先、事业为重”、“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3、只看市场是不够的——引导就业两只手一起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既要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定向生培养制度等“看得见的手”的积极作用,这是清华大学就业工作中始终贯彻的理念。例如,班主任、辅导员作为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人员,承担着更多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引导的工作。此外,学校要求学生辅导员在做好引导学生的同时,也积极进行自我引导,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切实发挥在择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首届新闻法学文科国防生班的辅导员袁丽萍,在带班的过程中,坚定了携笔从戎的决心,成为清华大学第一位在研究生阶段自愿转为国防定向生的辅导员,提早确定了投身国防事业的就业志向。

       为了更好地落实“充分选择基础上的重点引导”的就业政策,在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学校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就业质量上,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就业。

   “虽然是从城里来的,看起来文质彬彬,但小伙子踏实,肯吃苦。”老党员罗大华说。

   “我在村里干了一辈子,看人看得很准,这个大学生有发展思路,真是后生可畏啊。”老支书石尚锦说。能在公推大会上收获党员推荐票和群众信任票两个“全票”,干了几十年的老支书都觉得是“不可能的事”,在一个工作才两年的大学生村官身上却实现了。石磊,清华大学高材生,两年前通过省委组织部选聘到南京栖霞区当一名村官,只花了一年时间,他就被任命为石埠桥村党总支副书记,而在村党组织公推直选上,他以“全票’”和直选大会的高票,当选为西花村党支部书记。就连推荐他参加公推直选的区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也连称“没想到”。石磊坦言,村官生活的磨炼是他这次胜出的最大筹码。“我从外地来南京,人生地不熟,最大考验是如何实现‘外地人’到‘自家人’、大学生到村干部的转变。”石磊说,白天,他跟着书记逐个走访村里规模较大的几十家企业,走入村民家里发放留着自己姓名和电话的“联系卡”;晚上,回到宿舍仔细翻阅档案,了解近年来村里发生的各项事情,就这样,村情村貌很快在他的脑海中变得立体起来。

无疑,在青年学子的就业目标选择中,榜样的力量至关重要。近年来,清华大学赴基层公共部门就业的毕业生已超过百人。学校通过分析优秀校友的成长道路发现,就业时的目标选择对于人才成长具有重要的方向性意义。一代代清华人薪火相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日益成为清华学子青春无悔的选择。

       4、拒绝笼而统之的工作方式——细化服务,推出彩虹计划

       要全面提升就业引导工作,必须要通过分类指导、精细服务,努力做到让每一名毕业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每一名毕业生因才施“导”,为他们在毕业20年后成为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的杰出人才和骨干人才提供支持和帮助,是清华大学就业工作的长远愿景。

       分类指导,是指对毕业生人群要细分,根据不同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适合特定群体的行之有效的工作;精细服务,就是使工作不满足于粗放式、笼而统之的水平,而是要针对毕业生个性化需求,努力把工作做精做细。

   2009年参加重庆定向选调的精仪系硕士毕业生谭雪峰是重庆人,他的家乡石柱县是一个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身的落后地区。在清华大学就业引导下,谭雪峰放弃北京的工作机会,参加了重庆的选调。但是,当父母听说他要回石柱工作时,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好不容易“鲤鱼跳龙门”,走出大山,怎么又跳回来了?此后,父亲取消了原本计划好的到清华参加雪峰毕业典礼的行程,两个月拒绝同他讲话。雪峰则坚持平和地跟父亲沟通,同时,还对母亲进行了“统战”。

   2009年9月雪峰到石柱县后,先后在下路镇和县委办工作。下路镇王镇长评价他“非常谦虚、非常肯干、非常认真、非常难得”。县委办的同事说谭雪峰“自我定位准确,工作心态良好,谦虚好学,适应能力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当然,谭雪峰在石柱县谦虚好学、踏实工作、扎根基层的行动,打动的不仅是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还有他的父母和女友。父亲逐渐认识到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可以肩负责任的男子汉了,于是悄悄“易帜”,成为雪峰回乡工作的支持者。原本以分手相威胁的女友,也辞掉重庆市区一所大学的工作,到石柱县一所中学当外语老师。

       谭雪峰顶住了来自家庭的多方面压力,坚持自己的理想,并最终取得家人的理解。身为清华学子的他从不孤单,学校精细化、个性化的就业引导服务永远是他强有力的支柱。

       学校积极筹划和实施就业引导精细化行动计划,面向不同发展特点、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资源匹配。

       这一计划包括7个项目:辅导员就业支持项目、困难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就业区域优化项目、基层就业引导项目、学术机构就业促进项目、创业指导项目和本科生就业辅导项目。

       该项目以庄重的红色象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代表辅导员就业支持项目;以温暖的橙色象征相互关爱、共同发展,代表困难学生就业扶助项目;以浑厚的黄色象征华夏大地、广阔天地,代表就业区域优化项目;以蓬勃的绿色象征希望的田野,代表基层就业引导项目;以深邃的青色寄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望,代表学术机构就业促进项目;以富有活力的蓝色象征创业和创新,代表创业指导项目;以清华的校色———紫色代表本科生就业辅导项目。因此,这一行动计划又称为“彩虹计划”。

       前往西藏基层工作的2008届毕业生石岩,因家庭经济困难在学期间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24000元,工作后又逢母亲住院动手术,经济压力较大。2009年,学校领导在赴西藏看望毕业生过程中得知情况后,随即通过学校助学金代其偿还了国家助学贷款,使石岩得以安心工作。橙色代表的困难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即为“彩虹计划”的一个小侧面。

       5、创造条件与实践相结合——让毕业生既“要去”也“能去”

       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启航———我伴祖国共辉煌”、“胸怀民族复兴、投身伟大实践”、“科学发展,成才报国”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理论学习、报告座谈、走访交流等方式,在校园中唱响“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主旋律。将就业引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就业实践活动成为就业引导的强大助推器,截至2009年,学校已建立就业实践基地近100个。2011年3月下旬,学校组织拟赴广西基层工作的14名毕业生赴柳州、来宾、南宁、防城港、钦州、北海六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就业实践。

       面向赴重点单位和重点发展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学校设立启航奖励金,每年评选100名毕业生。同时,特别面向应征入伍的毕业生提供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和支持。此外,还通过为到西部、基层、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邀请优秀校友作报告,进行典型毕业生访谈等,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大学就业文化。

   艾里肯江·阿布来提就是其中优秀代表。2003年以新疆高考民考汉理科第一名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的艾里肯江·阿布来提,在校期间曾担任校团委政治辅导员。2009年硕士毕业,放弃在京工作机会,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2010年3月,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9届选调生赴南疆基层工作。现任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阿拉甫乡党委副书记。这个维族小伙子,从到了乡里的第一天开始,就深入农户生产生活第一线开展调研,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南疆基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型政府建设、小城镇建设以及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12篇调研报告。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通过争取资金、在定点联系村试点特色蔬菜种植示范项目等方式,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同时,为进一步做好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工作。成立以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基层专项工作组。通过基层职业教练计划、社会实践、基层短期挂职等形式,使学生增进对基层的了解,坚定信念。

       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共同探索校地联合、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新模式。自2009年与重庆市合作,率先创建定向选调模式3年来,已累计向重庆市基层输送优秀毕业生达78人。2010年,率先与甘肃合作开展定向选调生选拔,首批输送8名毕业生赴陇基层。今年,截至4月初,已有47名毕业生签约广西选调生,19人签约重庆选调生,25人通过了甘肃选调生面试。此外,辽宁、江苏、新疆、西藏等地基层部门定向招录工作,以及其他省份的选调生招录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6、就业引导向纵深处挺进——打造综合教育服务平台

       在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后,清华大学贯穿了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价值观念和促进全面成长成才的主线。比如,自2006年开始组织“职业生涯教练计划”,通过邀请来自党政机关、重点科研院所、重点国有企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担任生涯教练,从而在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上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

   清华大学精仪系的李昂在参加完“职业生涯教练计划”的活动后,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提到国企,过去头脑中的误区可能是这样的:工作效率低下———一张报纸一壶茶,一直坐到下班回家;培训体系落伍———一个人,一个工种,一直干到退休回家。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看现今的国有企业。

   上海宝钢电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工人成为生产线上的多面手,每个班组人数由40多人减少到13人,比曾经最先进的日本电厂还少一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航天科工集团三元三十三所建立了一所专门为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惯控大学”,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写上台历,鼓励员工全面发展,这无疑是一种先进的培训理念。这次活动让我们明白了何谓优秀企业,让我们与国企“冰释前嫌”,携手未来。

       面向已经签约重点单位的毕业生,提供入职前的分类指导与服务。如对已经签约基层单位的毕业生,邀请“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基层农村干部等与学生交流,组织关于行政能力、公文写作、基层工作方法等专门培训,使毕业生在思想上、方法上、生活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不仅“去得了”,更要“留得住、干得好”。学校坚持对赴基层就业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

       2009年9月,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亲自把37名选调生送到重庆,并同选调生座谈。2010年7月,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先后专程送8名选调生赴甘肃工作、2名毕业生赴西藏基层工作。同时,学校主要领导形成了不定期看望在当地基层工作毕业生的惯例,并与当地组织部门和乡镇领导同志交流毕业生发展情况。如2010年,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带队赴西藏看望入藏工作的年轻校友,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勉励他们扎根基层、不断成长。

       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对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在当地发挥作用。

   2008年赴河南当“村官”的法学院硕士毕业生魏华伟所在的上蔡县文楼村是国家首批51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之一,经济基础较弱,木耳种植业是当地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得知魏华伟在带领村民种植木耳过程中遇到困难后,校领导亲自联络农业专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不久前,村民还自发给学校寄来手书感谢信,对魏华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清华大学就业引导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2009年5月3日,温家宝总理应邀来到清华园,与即将奔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代表亲切座谈。温总理深情勉励大家“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这些勉励之语坚定了清华大学进一步做好就业引导工作的信念。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