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头顶国内最高学府的博士光环,却只身来到位居内陆的重庆,来到偏远的农村,卷起裤腿下到农田,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打起交道。

        是什么让他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一年来的农村生活,为他带来了什么?江北区五宝镇干坝村主任助理郑懿,重庆第一位到农村工作的博士选调生,清华有史以来第一个博士村干部,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选择:放弃三峡集团公司10万年薪

        高高的个子,妙语连珠,爽朗笑容。面对记者,今年刚满28岁的郑懿,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去年4月,市委组织部到清华大学举行定向选调,从来没有来过重庆,在重庆也没有亲戚朋友的郑懿,却出现在报名者的队伍中。

        “你是不是再考虑一下?”周围一片反对和质疑声。一般而言,清华的工科学生都是进企业或中央部委,毕竟与企业高管相比,政府基层可谓“清水衙门”。何况郑懿已经导师荐,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达成初步就业协议,毕业后跟着公司总经理做博士后,月薪8000元以上,两年后升为副处,专业对口,前途不可限量。

        面对劝阻,郑懿没有动摇。“重庆是年轻的直辖市,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好去处,我想去看看。”早被重庆红红火火的“唱读讲传”活动和轰轰烈烈的“打黑除恶”吸引的他,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重庆。

        坚持:是来锻炼和吃苦的

        五宝镇干坝村,从高速路下道还有半小时车程。从镇上到村里的几公里公路,还没有修好,车辆通行十分困难。

        郑懿还记得去年9月13日那天,他在镇干部的陪同下到村上履职,哪想送行车辆三次被泥坑“咬住”,几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一个小时。

       当地不通公交车,出行只有靠摩托车,不少当地村民都有坐摩托被摔的经历,这让从没坐过摩托车的他“有点受罪”,“前三个月基本没有出过村。”郑懿笑着说。

       郑懿住在村委会里,两个人一间的宿舍,没有空调,没有网线,没有食堂,由于建设施工,经常断水断电……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工作方面,郑懿也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国土整治、集中居住、移民项目建设、养老保险、各类检查……以及陌生的农业专业术语、专项制度,让他措手不及。       但郑懿坚持了下来。“到这里是来创业的,是吃苦的,不是享福的;是来奉献的,不是来索取的。要通过埋头苦干,科学实干,干出一番事业来!”他始终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跟着其他村干部,走访了全村500多户家庭,协助解决各类矛盾上百件,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小郑”。

       突破:寻找产业发展之路

       在村委会办公室的一侧,挂有“重庆市江北区干坝农民刺绣专业合作社”牌匾的农房里,六七个村妇正埋头刺绣。合作社骨干、十社村民干秀芳告诉记者,通过刺绣,一个月能挣千把块钱,收入比干农活高了两倍多。

       这家合作社能成功建立,第一大功臣不是别人,就是郑懿。

       自郑懿来到干坝村,便开始为村里发展谋出路,想让村子找到产业发展之路。

       在了解到干坝村有刺绣基础之后,他找到任工艺美术学院负责人的校友,帮忙联系到几名技艺娴熟的刺绣老师到干坝村培训。哪想到,当地村民开始并不“感冒”,报名培训者寥寥无几。郑懿就挨家挨户去劝说村民参加。

       在江北区委组织部、区供销社和村委的支持下,郑懿成立了重庆市第一个由选调生创立的农民工艺品合作社。在刺绣成品销售之初,合作社有些亏损。为了不打击村民的积极性,郑懿自掏腰包,补贴了1万多元。

       郑懿还联合“村官”,建立了江北区第一个村级网站——干坝网,短短两个月,访问量就超过了1万人次。

       半年多过去,合作社经营也上了路。郑懿蛮有信心地说,他们的目标是一年内为干坝村培养一批刺绣能人,掌握设计、制作、包装和销路等主要环节的技术;第二年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具备盈利能力。

       感悟:在农村实践,不亚于读博士后

       郑懿告诉记者,虽然已博士毕业,但经过一年的农村锻炼,发现自己懂得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了很多在学校无法锻炼的能力。

       今年春节,由于回家的道路被大雪封闭,郑懿干脆在干坝村过年,很多老乡都邀请他去做客。郑懿感动地说:“一想到有这么多对我像亲人一样的乡亲,就一点也不寂寞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明年,郑懿的女朋友也将从清华硕士毕业,他现在正在做工作,鼓励她一起过来,在基层成长。他相信,干坝的明天会更美好,而他们也将在这个舞台上越走越远。

 

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