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简报
﹝2010﹞第9期
===============================
清华大学牢记学校育人使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清华大学一贯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摆在关系学校办学方向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位置上。学校以“充分选择基础上的重点引导”为就业工作总体原则,以蕴含强烈国家意识的就业引导工作为特色,以就业工作、思政工作和专业培养反馈互动的大就业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融合互补的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和以人为本、“更深、更细、更实”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为创新,在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清华大学毕业生在行业、地域方面的分布进一步趋于合理,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4%;赴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到79.4%;到西部、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从2004年的90人攀升至2009年的389人;2009年有48名毕业生签约各地基层选调生项目,4名毕业生赴西藏基层农村工作。学校还累计为部队单位输送优秀毕业生580余人,为中核总、航天科工等重点军工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近千人。近年来,毕业生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6以上,部分专业更是高达1:20。
一、立足育人,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战略意义
清华大学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毕业生的就业引导不能单纯靠“看不见”的手,还必须靠“看得见”的手。要大力倡导“祖国至上、人民为先、事业为重”,“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既是大学培养人才的责任,也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
在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学校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就业质量上,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就业。学校将重点高等院校、省部级以上科研院所、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重要金融单位、主流新闻媒体、部队、骨干军工企业、党政机关、三级甲等医院等九大类重点单位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引导方向,以保证国家重要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在地域上,加大力度引导毕业生到北京以外的地区就业,尤其以基层和国家重要发展地区作为工作重点。
二、全员全程,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环节的良性互动
清华大学不断完善“学校主导,院系推动,两级管理,相互配合”的就业工作体制和机制,促进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的进程。
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胡和平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每个院系都设立专门就业机构,确定专职人员,提供专门经费。学校定期修订院系就业工作自查评估细则,帮助、指导院系做好工作。此外,学校特别重视导师的作用,通过召开导师谈就业座谈会、良师益友评选等活动,使得“就业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育人是学校所有教师共同的神圣使命”的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强调要形成就业对招生、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等其他人才培养环节的良性反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指导中心定期向教务处、研究生院等教学部门以及各院系提供毕业生统计数据和调查报告,各部门和院系还经常走访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学校招生、院系专业调整、教学内容更新等重大问题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重点引导,解决好“我要去”和“我能去”的问题
在解决“我要去”的问题上,清华大学开展“科学发展,成才报国”等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中唱响“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主旋律。就业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也成为就业引导工作的强大助推器,截至2009年,已建立起近百个就业实践基地。
学校面向赴重点单位和重点发展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设立启航奖励金,2009年共100名毕业生获得启航奖励金,5个基层班团集体获得集体奖励。同时为应征入伍的毕业生提供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和支持。此外,学校还通过为到西部、基层、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邀请优秀校友做报告,进行典型毕业生访谈等方式,营造积极、健康的大学就业文化。
在解决“我能去”的问题上,校领导多次带队前往甘肃、成都、沈阳、天津、武汉、厦门、河南、山西、山东等地拜访,推动校地、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大大扩展重要就业资源。2008~2009学年,学校举办各类校级招聘活动362场,其中地区、行业、企业集团的中型招聘会41场;累计来校招聘单位1927家,比上一年度增加38.2%。
学校下大力气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成立以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为组长的基层专项工作组,安排专职人员开展工作。通过基层职业教练计划、社会实践、基层短期挂职等形式,增进学生对基层的了解。同时,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共同探索校地联合、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新模式。2009年,学校配合重庆市全程开展选调生选拔工作,为有志于去西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开辟“绿色通道”。
四、加强指导,以人为本,提供更深、更实、更细的就业服务
清华大学推出职业彩虹计划,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设立面向不同就业群体的七个专项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引导、职业辅导与就业服务,进行合理的就业资源匹配。
学校初步形成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指导的多层次、全方位、由普及到提高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还被评为校级和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程,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成功举办四期“职业辅导教练计划”,上千名学生从中受益。2009年,“职业辅导教练计划”学员、土木建管系2008级硕士生杨钇代表北京地区参加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荣获一等奖。
校领导带队走访每一个院系,同毕业班辅导员、少数民族学生座谈,召开毕业党员大会,做好就业意向的调查摸底,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为满足不同毕业生的需求,学校还推出“点对点”的主动服务功能,搭建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电子邮箱、手机短信等手段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信息传递。
面向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推出毕业生职前辅导系列活动,提供入职前的分类指导。如对已经签约基层单位的毕业生,学校邀请“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基层农村干部等与毕业生交流,组织关于行政能力、公文写作、基层工作方法等专门培训,使毕业生在思想上、方法上、生活上做好准备,不仅“去得了”,更要“留得住、干得好”。
学校鼓励有创业潜质的毕业生投身创业。目前共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18门次,课程体系初具规模并日臻完善。2009年,结合教育部的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成立由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为组长的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初步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创业启蒙-创业课程-创业赛事-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
(供稿单位:学生部 责编:许亮 核发:王岩)
报:教育部办公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
送:校领导,各院、系、部、处
清华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2010年5月10日印 [37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