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亚栋近照。记者 郭海军 摄

   在任何细小的地方都能与众不同、出类拔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要义。

  中国的科学家一定能够走到世界学术界的最前沿,中国也一定能够为将来在科学领域的腾飞建立一流的人才储备。

———李亚栋

 

  他是纳米科学领域一位贡献卓著、成就瞩目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 12月 9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名单公布,我校化学系47岁的李亚栋教授当选。面对这一荣誉,李亚栋只是淡淡地一笑:“院士的称号,仅仅是对我过去所做工作的肯定。我还会在纳米科学领域坚定地走下去,心怀感恩,继续奉献。”

国际前沿 成就斐然

  从1999年调入我校化学系任教至今,李亚栋带领科研团队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领域艰苦探索,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其中,“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探索研究”是他们的重要成果之一。该项目涉及纳米材料研究中控制合成、结构表征及应用的多个关键性科学问题,以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形成机制研究为突破口,发展出的一系列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已经为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与采用,为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问题的成功解决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项目在纳米材料应用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也进一步拓宽了纳米材料可能的实际应用领域,对推动纳米科技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世界范围内与纳米技术有关的研究热潮的兴起,是在10多年前的世纪之交。也正是从那时起,李亚栋和他的团队以敏锐的国际化视野“锁定”了在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方向。

  当时,研究者们已经发现纳米材料具有的诸多优异特性可以推动科技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当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如何使用它时,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制备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国际上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这些方法虽各有特点,但很难适应规模化、大批量的制备。注意到这些趋势和情况后,李亚栋确定了以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李亚栋带领团队一干就是10多年。

  10多年间,李亚栋和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艰苦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其中,纳米晶体在制备过程中成核、生长及其尺寸与形貌调控是该领域的重大难题。他们不断探索纳米晶成核、生长的规律,最终建立了一种通用的“液相-固相-溶液”纳米晶体合成方法,实现了贵金属、氧化物、化合物半导体等不同类型单分散纳米晶的可控制备。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2005年的《自然》杂志上,并入选 “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剑桥大学学者埃姆斯利在 2007年《科学观察》第一期上以“纳米技术的重大突破”为题对该工作作了评论,高度赞扬这项工作为纳米材料的合成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纳米材料的可控组装是实现其宏观应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团队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所合成纳米晶在非极性溶剂中的可分散性,设计出水包油微乳体系,获得了由单分散纳米晶构建而成的新型介孔材料,并发展出一种由单分散纳米晶可控合成、组装到三维胶体球及介孔材料制备的普适性方法。通过这种纳米组装的新途径,他们获得了具有高孔隙率、良好的结晶性及热稳定性的介孔材料,在催化、锂离子电池等领域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

  10余年的不懈努力结出了今天的累累硕果,也更坚定了李亚栋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的决心。

春华秋实 桃李芬芳

   在国际前沿领域的持续攻坚,不仅使李亚栋和他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近年来,团队中有3名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名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名博士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2005年度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青年化学家奖(这也是我国在该奖项上有史以来唯一的获奖者),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6人破格晋升为教授。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李亚栋对学生的悉心指导。

图为李亚栋在指导学生。摄影 萧以涵

  李亚栋一直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他希望学生能和自己一样,通过日常研究工作的不断积累收获新知、逐步成长。他一直告诫自己的学生:“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在做事的过程中磨练自己。学到基本的技术,对做学问的道理有所领悟,一旦时机成熟,自然会水到渠成。”

  在指导学生开展具体科研项目时,李亚栋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初进实验室,学生们总是拿到一些看似很一般的题目。他们做,李亚栋在一旁默默地关注。虽然李亚栋自己对这些课题的结果早已了然于胸,但他希望学生们能把最普通的事情做到与众不同。“就好像过去习武师傅教徒弟天天扎马步,好像没教功夫,其实是磨练意志,看看他是不是这块料。”经过这样一番考验,能把小问题也做得很出色的人就会被调去研究更重要的问题。李亚栋形象地比喻说:“当我觉得他‘有两把刷子’的时候,就不会让他去洗菜,而是来掌勺了。首先还是要把最基本的事情做好。在任何细小的地方都能与众不同、出类拔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要义。”

  在李亚栋的科研团队里,每一位成员不仅是脚踏实地的实干者,更是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梦想家。李亚栋非常重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把最优秀的潜能发挥出来,他认为这是团队不断壮大的关键。

  李亚栋的办公室里,总是摆着五六把椅子,他经常和大家一起自由探讨。每次对问题有了新的理解时,李亚栋都会及时叫学生们到办公室来交流讨论。李亚栋风趣地说:“团队的科研工作就像是一场歼灭战,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每个人有自己独立负责的一部分事情,最后‘几路军’在一个地方‘会师’。而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交流合作始终非常重要。”

  李亚栋和学生的交流,绝不局限于在办公室或实验室讨论严肃深刻的学术问题。周末和节假日,他总喜欢组织大家开展一些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师生们也能交流和碰撞不同的信息、想法。愉快的拿来分享,不愉快的得到宣泄,所以始终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团队氛围。

  身为团队带头人,李亚栋知人善任,使优秀的年轻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一批批茁壮成长。

  在李亚栋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学生曾连续三年在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的评选中排名前两位,先后有10余名优秀学生被哈佛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研究能力被国际同行所认可。说到这里,李亚栋的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笑容。作为一名出色的“教练”,李老师用自己独特的科研理念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他的人生信念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位学生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做科研,要勇于也要善于标新立异;而做人,则要懂得求同存异,懂得宽容和容忍。“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都是多年来他用亲身经历诠释的最质朴的道理,也为学生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探索不止 追梦不已

   在李亚栋的心中,有一个属于科学的梦想。因此,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纳米科学的相关研究和后继人才的培养工作中。他一边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一边坚持为化学系一年级的本科生开设最基础的无机化学等课程。李亚栋表示,之所以这么做,是想把自己多年来对于化学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尽可能地传授给刚入大学的同学。李亚栋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很多上过他的课的学生感到受益良多。他们从李亚栋的课程中找到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李亚栋的引导下,对化学学科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不断深入的认识。

  40岁以前,以关注所在领域的重大问题、挑战前沿领域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40岁以后,开始挑战 “自己的方向”,做“自己的问题”,开拓“自己的领域”。这是李亚栋对自己的期许,是一名根植祖国、放眼世界的科学家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执着信念。他坚信,中国的科学家一定能够走到世界学术界的最前沿,中国也一定能够为将来在科学领域的腾飞建立一流的人才储备。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化工系的学生,我有幸和李亚栋老师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

  李老师带给我最深的震撼,并不是他取得的那些令国际学术界瞩目的科研成果,而是在言谈举止间所彰显出的一位中国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理想。

  做人、做事、做学问,他坦坦荡荡;“无私、无畏、无敌、无仇、无怨、无悔”的信条,他坚守如一,不曾背离。心 怀 “感 恩 之心、敬畏之心”,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求索,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李亚栋始终追寻的人生理想。(张田)

 

 

 

   (http://news.tsinghua.edu.cn)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