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传授知识,也传递梦想。他说“别人感动我的,我唯有传递”……

清华研究生在海拔3800米小村支教

来源:四川日报 2013-6-27 耿冉 王静茹 陈建兵

  从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起,他3次来到这个海拔3800米的小村庄支教,最终留下来当村小教师,支教近3年。

  是那位在玉龙溪村小坚守27年的退休老师吉呷感动了他。他说,别人感动我的,我唯有传递。他现已招募带动7名志愿者。

  若不是一次意外的聊天,很少人知道他:一个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自愿在高山深处的村小支教已近3年,还招募带动了7名志愿者参与进来。

  若不是一次艰苦的采访,很少人理解他:他本是山沟里飞出的“凤凰”,却又飞到更艰苦的高原山沟启蒙藏区幼儿的“中国梦”。

  在这个高山草原刚刚绽放鲜花的6月,康定县贡嘎山乡玉龙溪村小35名孩子的朗读声如歌起伏,他们仿佛就是中国版本的“放牛班”,而这个名叫杜爱虎的清华学子,从首都北京来到高原藏区,为这片土地的孩子带来了更多亲近知识的希望。

  他说,别人感动我的,我唯有传递。

一份感动坚定了他的支教路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而27岁的杜爱虎一样感到无比幸福,因为在这天,他收到了孩子们亲手给他准备的礼物——一束高原的野花,犹如孩子们天真的脸庞对着他微笑。

  杜爱虎在玉龙溪村小已工作了700多个日夜。两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的他,毅然选择来到这个海拔3800米的小村庄支教。

  2009年,他背上行囊,经过千里路途来到了这里,他被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所感动,决定利用暑假时间在这里支教一个月。

  当地村民听说来了位新老师,纷纷送来酥油、牛奶,“我没想到教师在这里如此受人尊重。”杜爱虎首次感受到大山深处的他们如此渴望知识。

  第二年暑假,他本决定骑车到拉萨,在途经康定时,想看看支教过的学校。孩子们看到他来了都很高兴,跑上来拉着他的手不停地叫他“杜老师,杜老师……”他再次留下了,又是一个月。

  2011年,他毕业了,在其他同学都进入国企或国家机关时,他再次背上行囊,踏上了支教之路,这一呆就是两年,他没有遗憾,没有后悔,“因为有一份感动一直感染着我。”

  原来,在杜爱虎成为这所学校的唯一教师之前,有一位叫吉呷的代课教师在这里坚守了27年,现在吉呷老师已经退休,但吉呷老师的执着却一直感动着杜爱虎,“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我到康定后去拜访过吉呷老师,他是一个朴实的人,每次和他交谈,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们。”杜爱虎满怀敬意地说,正因为有了吉呷老师,他才能坚持这么久。

为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6月1日,记者从康定城出发,沿着崎岖山路驱车4个多小时才来到这个偏远乡村。进入玉龙溪草原,在路边一幢两层小楼与别的建筑区别开来,因为这是唯一一栋用水泥修建的房屋。

  “这里是村级活动室,芦山地震后老教室的土墙出现了裂缝,所以就暂时搬到了这里。”杜爱虎介绍说,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马上要重新建设了。

  这是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很难想象他就是从首都来的高材生,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已经将他变为了一名康巴汉子。

  “刚到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不适应,现在已经好多了。”说到刚来那会儿,他显得很淡定。

  据贡嘎山乡中心校校长杜吉降泽介绍,玉龙溪村小由于缺少教师,本来已经打算撤点并校,“如果没有杜老师,可能现在这个教学点已经不存在了,这里的所有学生也会到中心校上课。”

  上课时间到了,杜老师拿着书本走进教室,这是一节语文课,孩子们规矩地坐在教室里。全校一共有33名学生,学前班15名,一年级9名,二年级9名,“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一切都没有改变。让我们有些吃惊的是,孩子们的汉语水平是如此之好。

  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两年多的时间,杜老师俨然和这里融为了一体,不仅肤色和当地村民一样,甚至还能用简单的藏语和孩子们交流,而对于当地群众非常在乎的虫草山,他也能随意进出。他寄宿的泽西一家已经把他当成家中的一员,不仅免费提供住宿,还为他洗衣服做饭。

  而他对支教之路也从最初的激情变为现在的理性,“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程,我的到来只能治标,只改变了一个教学点,但这里需要的是长期生活在这里,最后能够永远留在这里的教师。”他憧憬着有更多的人加入他的行列。

这份感动将在大山中延续

  “希望当地的孩子能够学习好知识,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形成一套循环体系。”杜爱虎觉得,现在体系没有建立完成前,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

  今年,杜老师就通过网络招募了7名志愿者参与进来,他们也都服务于贡嘎山乡的各个学校,而这也打破了玉龙溪村小多年来只有一名老师的尴尬,现在学校加上杜老师共有3名教师,另两位是今年3月才来的,一位是来自郑州大学的志愿者白璐老师,另一位是当地聘请的藏文代课教师。“他不仅自己投身在这里教学,还为其他学校积极联系教师,”在白璐老师看来,杜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

  对于自己以后的打算,他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还是想做公益事业,但并不局限于支教志愿者,公益事业需要专业化、规范化地发展。”

  尽管自己的年龄也在增加,且开始考虑未来的计划,但目前让他最欣慰的是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观念和生活习惯一天天改变,“现在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有的想当老师,有的想当司机,还有的想当画家,我相信只要他们心中有梦想,未来就会有希望。”

 

(http://news.tsinghua.edu.cn)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