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纯均简介】

 

  赵纯均,汉族,1941年出生于四川省。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后留校工作至今。1984年至1986年赴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作研究学者。1995年8月至1996年6月在美国Wharton商学院及 MIT Sloan管理学院作富布莱特学者。自1986年2月起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作,历任院长助理和系主任(1986.2-1987.1)、常务副院长/第一副院长(1987.1-2001.6) 等职务。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在伟伦楼赵纯均学长的办公室里,儒雅随和的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还有他一路走来始终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民族的事业紧密结合的人生价值取向。

 

刻苦学习,成绩优异

 

  每一位清华人都在美丽的清华园中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赵纯均学长也不例外。当他回忆起在清华上学的时光时,仍然兴奋不已。访谈中他提到了在清华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讲了以前铁路搬迁的故事,当时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是在校园中间的,有点像现在的南北干道。在学长他们上课的时候,第一节课常常是在一教、二教、阶梯教室或者在大礼堂旁,如果第二节课在东主楼或是西主楼,由于铁路纵贯南北,火车往来,而且当时自行车仍是一件稀有物品,行动不便,所以一定会迟到,给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后来经过清华的争取,铁路挪到了五道口,清华学子上课才不再受到火车的影响。这个高校让铁路改道的故事体现了清华对学生的关心。学长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脸上满溢着回首历史的愉悦和自豪。

  当时学习条件差,而且赵纯均学长当时参与的不少社会活动,开始是在团支部,后来做辅导员,占用了他很多精力,但是社会工作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态度。他在大学期间勤奋刻苦,工作学习双肩挑,在毕业那年获得了校优秀毕业生称号,在当时全校2000人中只有33名,学长是电机系三人中的一个。之后,学长留校工作。

  学生时期在清华培养的扎实的基本功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让赵纯均学长在之后的工作中,无论是在土建设计院还是在绵阳的分校任教时,都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及各方面能力灵活运用,从而解决各个技术难关。谈到大学学到的知识,他说:“基础是重要的,方法是重要的,不要指望现在学的知识将来都有用,但是一定要学好。我们这种专业领域比较宽,毕业之后真正做这一方面的只有有限的一部分,更多的作用是培养扎实的通识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投身社工,服务同学

 

  赵纯均学长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在社会工作方面也非常出色。他曾经在团支部担任工作,后来成为了一名辅导员。当谈到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工作,他觉得作为一名青年,一名清华学子,应该树立服务意识,而社会工作是服务同学的最好平台,“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课本上是学不来的另一种财富。”

  虽然社会工作会带给人全方位的提高,但是平衡好社会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却非常不易。赵纯均学长在谈到他以前社会工作的时候,觉得参加社会工作都不是那么理性的,工作热情一来就会只顾着社会工作了。但是如果学习不好,又有好多社会工作,就可能把用本应上课的时间来做各种工作,学习基础就不扎实,“这是得不偿失的”。学习工作首先要把握好,社会工作也不能放松。学长说,后来有人总结了一句“不过一”,就是班级组织活动一周不超过一次,既能利用周末进行班级工作,同时也不至于给主要干部带来太多负担。

  赵纯均学长还巧妙地将他投身的经管专业与学生的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委婉地提出了对现在学生干部的提醒,那就是要实事求是。学长说:“现在很多高层的管理人员实事求是吗?没有。他们很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权谋私。学生工作也是一样,本来这个班级客观事实是这样的,但是有些人为了扩大自己所谓的政绩,把一个本不属于这个团体的面貌展现出来,或者只重表面,华而不实。就算评一个优秀班集体,这也不是实事求是。” 针对学生社会工作,赵纯均学长的这一番话给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做了最好的诠释,体现了清华人严谨求实的作风。

  多年的社会工作经验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让赵纯均学长在担任经管学院副院长和院长职务时,认真了解学生情况,求真务实,并因为平易近人的风格深受学生爱戴。

 

服从组织,转行经管

 

  赵纯均学长在绵阳当车间主任之后回到了自动化系。在出国学习之后,回国重新分配任务,他被分配到了经管学院。

  电机与经管,这在旁人看来毫不相关的学科,在赵纯均学长的身上却结合在了一起。说起当年转行经管的故事,他觉得差不多是组织的安排,当时自己对经管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作为一名党员,他知道当时祖国的经管类教育亟待发展,他决心完全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紧紧结合到一起,投身到祖国最需要自己的地方,毅然决然投身了经管。

  赵纯均学长说,电机和经管确实相差比较大,但是两者的数理基础是一样的,基本工具是差不多的。这也体现了打好基础,触类旁通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两个不同方向的专业,彼此间还是有很多各自的特色。他比较说:“电机是工科,非常细致与理性,人在其中是非主动的客体;而经济管理学则要求人是一个完全主动的主体,所以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单纯的工科思维是不够的。”

  但他并不认为这意味着工科学生不需要学习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因为现在任何工作都不纯粹是技术,大学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在技术上是完全够用了,但面对工作中的一个系统,面对和你共事的其他人时,你需要更多的知识,不完全是科学,更多的是艺术,一种管理人的艺术。而传统工科的学生往往精于学术,科学严谨,但缺乏一种大的视野。”学长强调了学习一门经济类或管理类的选修课的必要性。这样就能在工科自身细致理性的基础上,融合经管方面的另一种思维和视野,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此,经管学院推出了适合其他学科学生培养能力、提高自我的经济学第二学位和经济学辅修学位。

 

建设经院,鞠躬尽瘁

 

  虽然仅仅做过四年的经管学院院长,但是由于首任院长朱镕基学长在86年后陆续有市长、总理等职位,日理万机,所以赵纯均学长承担了许多院长的工作。可以说,经管学院在学长的带领下一步步发展壮大,并成长为国内领先、亚洲一流的学院。谈到多年的院长工作,学长总有说不完的话。

  他认为,八、九十年代我们与国外差距比较大,尤其体现在学术方面。国外的学者研究的前沿问题,我们根本就从未涉及。93年去台湾的时候,他发现台湾的学校也比我们要先进很多,赵学长一方面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吸取了经验,进行了思考,并对清华经管专业的发展保持信心。虽然当时经管学院的发展道路仍在摸索之中,但是他坚信我们一定能够赶上甚至超越其他国家,“要找准定位,摆脱传统文科的研究方法,重点培养人才,在其它方面充分利用清华自身理工科的优势,将清华经管学院建设出自身的特色。”

  经过学长及师生们的努力,清华经管已然成为了国内商学院的一面旗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清华经管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而这些成就离不开赵纯均学长的高瞻远瞩和呕心沥血。

  谈到经管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时,赵纯均学长类比麻省理工与哈佛的商学院。他说,MIT(麻省理工)以学术研究为主,教学规模很小,老师的精力主要在研究与解决问题,发表了很多论文,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成果;而哈佛更像一所企业,能给学生很多的锻炼,更趋向于实际的管理应用,现在管理领域中很多思想就是来自于哈佛商学院。学长说,学术与学生的培养要保持平衡。清华的经管不能拷贝任何一个现成的发展模式和教学体系,而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我们既不学MIT也不学哈佛,要将各个好大学的有益经验融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派。”

 

【同学感悟】

 

  赵纯均学长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为中国的MBA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服从组织安排,将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紧紧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我们当代青年很有教育意义。我们要牢记学长的教诲,做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清华人。

  ——于心宇

  学长提到打好基础和文理相通的问题,我深有感触。电机与经管理念的交融在学长的身上同时散发着光彩。作为清华学子,作为新时代的人才,我们应该打好扎实的理工科基础,同时不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完善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祖国的需要。

  ——吴颢

(电机系 于心宇)

新闻热点